“国际视域下中国语言文学的互鉴与融合”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4-11-19
2024年11月14日—11月17日,第七届yl6809永利官网—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学术交流周在我院顺利举办。16日,两校师生在京师学堂召开了以“国际视域下中国语言文学的互鉴与融合”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分为四个平行会场,十场专题研讨。来自yl6809永利官网、延世大学中文系的12位专家学者、32位博士研究围绕各分会场主题分享了研究成果,百余名中韩师生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与会人员围绕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互鉴与融合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一分会场围绕“古代汉语”展开讨论。第一场由延世大学金殷嬉老师主持。金殷嬉老师题为《〈韩国汉字字典〉收录国字人名用字的异体字探析》的报告,重点讨论了韩国古文献或文件中在人名用字上使用异体字的情况,以及韩国人名用字异体字的字头收录和整理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齐元涛老师题为《论西方汉字研究的历史分期》的报告,梳理了西方汉字学三个时期的研究史,探讨了西方汉字研究为汉字学研究提供的新命题、新方法、新观点。延世大学严允珠同学的报告题为《中古音疑母变化形态考察——以〈中原音韵〉为依据》,考察了疑母字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的演变规律。北京师范大学赵明同学的报告题为《〈说文〉䇂、辛二形在殷周时期的构意》,搜集“䇂”“辛”及其参构字在殷周时期的相关形体,通过形体离析和字组系联确定了二字的构意。 第二场由北京师范大学齐元涛老师主持。延世大学王玥璐老师的报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语气词“啊”的语素变体使用情况考察》,在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语言学方法考察了语气词“啊”“呀”“哪”“哇”的不同语用功能。北京师范大学孙凌康同学的报告《〈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训诂辨正》,辨析前人对“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句的成说,结合《庄子》内证确定其词义。延世大学苏天潇同学的报告《从19世纪中期的传教士粤语文献看粤语的下阴入》,考察了《英华分韵撮要》中下阴入被误认为阳入的情况,探析了19 世纪中期粤语下阴入的发展情况。北京师范大学邹梦然同学的报告题目是《论唐诗〈诗经〉用典的隐含意义——以杜甫诗歌为例》,以杜诗为例,探讨了《诗经》用典隐含意义的类型和生成过程。两场分别由齐元涛老师、金殷嬉老师评议。 第二分会场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与神话学”展开讨论。第一场由延世大学朴炫柱老师主持。延世大学朴炫柱老师的报告《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唐传奇与唐长安关系考察——以〈任氏传〉为中心》,从文学地理学视域出发考察长安与唐代传奇作品的关系,探索长安城的实际空间如何被纳入文本,并生成虚拟的幻想空间。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老师的报告《〈文海指针〉与清代文章学的异域建构》聚焦明治时期日本汉学家川田刚编选的《文海指针》,探讨异域文化视野下的清人文统构建,以及这些被遮蔽的传统最终如何回流进入清人批评视野,如何参与到清末民初想象晚明的文化思潮之中。延世大学黄多晶同学的报告《典故之镜: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及其内面世界》,系统剖析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探讨其在表达主题、塑造意象、构建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王亦玮同学的报告《从“观看”到“体物”:宋诗中的新晴书写》,着眼于宋人对“新晴”书写传统的突破,指出其对天人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揭示出宋人面对自然时由“观看”到“体物”的观照模式与审美方式的转变。 第二场由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老师主持。延世大学朴钟洙同学的报告《缠足女神:〈列国前编十二朝传〉中的女娲神话重构研究》,探讨了明末的上古史演义《列国前编十二朝传》中的女娲神话在商业木刻印刷术这一物质背景下流通与重构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曾赖碧同学的报告《晚明松江雅社对竟陵派的攻讦》,梳理了松江雅社的成立过程及其对竟陵派的批评,呈现了“后七子”对松江地区和晚明山人的深刻影响。延世大学罗柔理同学的报告《李白赠内诗中的夫妻情感观研究》,通过分析李白赠内诗的不同用语和意象,探讨其对妻子许氏与宗氏的感情。北京师范大学孟琳峰同学的报告《作为知识商品的神话:自媒体中神话解说的知识生产与消费》,探讨了消费主义语境下自媒体中神话解说的知识生产与消费共同创造了全新的神话图景。两场分别由诸雨辰老师、朴炫柱老师评议。
第三分会场围绕着“现代汉语及语言学”主题展开研讨。第一场由延世大学的郑南娜老师担任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洪爽老师担任评议人。首先,北京师范大学的许小颖老师课题组作题为《长沙儿童声调感知和产出的个体差异》报告,该研究通过自然刺激实验、感知线索实验等方式探究长沙儿童声调感知和产出的差异。延世大学的刘函妤、涂忻辰题为《现代汉语形状量词 “根”和“条”认知差异的可视化分析》的报告,通过搜集大量语料,对“根”和“条”的名量组合进行系统分析,为汉语研究和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北京师范大学韩若琳题为《现代汉语双音同义词引申义的平行性及其变化研究》的报告,以同义词的相关研究为背景,发现同义词的各义位出现的平行或不平行情况,进而探究同义词内部的共性、竞争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郎文洁的报告《汉语“洋+NP”结构多维考察与探究》,从构词单位的角度梳理了从“西洋+NP”结构发展到“洋+NP”结构的过程。延世大学的金椿姬老师针对韩国汉语本土教材的现状和特点,作《韩国本土汉语教材特点》报告,建议提高教材中汉语语用的真实性、编写适应不同教学法的教材。随后,金椿姬、郑南娜、孙银新老师分别对几位师生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第二场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洪爽老师担任主持人,延世大学的金椿姬老师担任评议人。延世大学郑南娜老师的报告《老板画的大饼到底有多大?》,从“大饼”的构式推衍谈起,探讨“大+X”构式中各构件的作用,描写“画大饼”的贬义性主观义,研究其形成机制。北京师范大学的洪爽老师作《浅谈辞格结构与语法结构的关系》报告,指出辞格内部结构形式值得研究,辞格结构不同,对应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大体可分为侧重语义类和侧重形式类两种,其中前者是研究的重点,可以在“本体-变体”结构中实现。延世大学的钱子琪发表了《流行构式 “X不X”句法功能及语义指向特征》,指出该构式的核心特征在于“X”的重复,句法功能上有疑问、选择、强调功能,且句法位置具有灵活性。语义特征上有预期与反预期、语义位移与含义强化、语义模糊性、语境依赖性。北京师范大学的范安迪发表了题为《山东高青话的趋向动词 “上”及其语法化研究》的报告,研究高青话中“上”的语法作用,进而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方向介词的用法是趋向动词语法化的产物,作趋向表语时有向完成体助词演变的趋势。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浩铭报告了《名词融合与汉语离合结构》,从伪名词融合的视角对汉语离合结构进行重新认识。随后,洪爽、金椿姬、孙银新老师分别对几位师生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第三场由延世大学的郑南娜老师担任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的许小颖老师担任评议人。北京师范大学的满德日瓦作《通古斯鄂温克语否定词类型及其特征》报告,指出通古斯鄂温克语否定词从类型上可分为基本否定和非基本否定两类,受语言接触影响,具有一定的类型学研究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刘燕婧的《普通话时政词语的外向传播研究——以“顶层设计”在马来西亚华语中的传播为例》,以普通话时政词语为例,描写其在马来西亚华语中的融合过程与结果,进而总结出外向传播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雯琪报告了《事理说明语篇的情状分析》,考察事理说明语篇中句子的情状类型,分析语篇篇章地位与情状类型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到关于语篇情状分布的整体认识。延世大学的王小勤作《“X就X在”的构式义和承继链接关系》报告,考察“X就X在Y”的构式义,即可以表示范围、原因和条件,进而考察其中各构成要素的特征,X大多为性质形容词、表示结果的动词和部分名词,Y大多为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和复句。随后,许小颖、郑南娜、孙银新老师分别对几位师生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第四分会场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开讨论。第一场由延世大学李宝蓝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陶梦真老师评议。延世大学梁智旻同学的报告《集体创伤记忆对新移民作家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刘宇昆〈手中纸,心头爱〉与〈破字占卜师〉为例》,以刘宇昆小说的记忆叙事为中心,探讨了集体创伤记忆对小说人物以及新移民作家身份认同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李冬旭同学报告的题目是《“鱼往雁返”:旅美时期张爱玲文学交往再探——以宋淇为中心》,通过对二人文学交往的爬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与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卢芳同学报告题目是《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韩国图画书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分析韩国图画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内容特点及跨文化传播优势,探讨其在亚洲文化共同性与全球化视域中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图画书发展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傅强同学报告题为《绝望的人性的燃烧——韩江长篇小说〈素食者〉读记》,通过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深度剖析人性的自由与文化秩序的冲突。 第二场由北京师范大学陶梦真老师主持,沈庆利老师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施展同学的报告题目是《“现代性”的新异与寻常——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通过揭示王德威对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的研究,阐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及其全球化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何向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形式与观念:清末民初翻译儿童小说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通过分析晚清民初儿童小说的翻译,发现其世界性与民族性交融的特点,具有推动中国儿童小说现代化和儿童观转型的意义。延世大学郑伦先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张爱玲传奇中封闭空间的象征性意义研究》,从空间角度对张爱玲文学创作进行研究,探析城市与人的互动关系,挖掘文化与文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吴越同学报告的题目是《论穆时英〈Pierrot〉对“蝴蝶夫人”叙事的双重逆转》,以后殖民主义视角对“蝴蝶夫人”情节展开解读,认为穆时英在《Pierrot》中颠覆了以往呈现的范式。北京师范大学孙思悦同学报告的题目是《相似的风格,相异的旨趣——林格伦童话与中国“热闹派”童话的比较研究》,分析发现了林格伦和中国“热闹派”童话作家都热衷于营造热闹氛围,而中国“热闹派”童话又表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 第三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老师主持,延世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徐维辰老师评议。徐维辰老师报告的题目是《“盲目”的审美:沈从文〈都市一妇人〉与谷崎润一郎〈春琴抄〉的比较》,探讨两位作家通过“盲目”这一主题,展示了由执念引发的暴力最终升华为美学的文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刹那”的诗学,“永恒”的探寻——2024 泰华“小诗磨坊”阅读札记》,分析了“小诗磨坊”作品的诗学思想,揭示出小诗用刹那的诗学获得永恒的见证的特质。延世大学李宝蓝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以女性声音为中心探索中国现代女性的主体性—以中国电视剧〈三十而已〉为例》,以女性声音为主分析了《三十而已》中女性如何成为剧中的主体。北京师范大学陶梦真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昆明像北平”:抗战初期京派的传承与嬗变》,分析京派文人在抗战时期依托昆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西南联大的学院背景,一方面继续文学交流,同时又受战争影响,展现出新的文学特质。
在研讨会后的总结环节,会场老师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齐元涛老师强调了国际视野下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并表达了今后不断交流的愿望。韩国延世大学朴炫柱老师也对此次学术交流的热烈气氛和学生间的活跃互动给予了肯定。诸雨辰老师通过引用中国古代诗人谢灵运的诗句“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强调了古代文学和神话学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关键角色,深刻诠释了本次中韩学术交流“互鉴融合”的主题。孙银新老师从理论研究和语言实践两个角度,总结了中韩学者在汉语研究和文学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他强调,关注汉语走向世界、借鉴西方理论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延世大学李宝蓝老师分享了本次研讨的收获,认为中韩学者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为双方带来了新的启发。
随后,金椿姬老师代表延世大学中文系整体回顾了本次学术交流周。她首先对交流周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并向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的热情接待表示诚挚的感谢。她提到,在本次交流学习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展现出的深厚研究功底和细腻的研究方法令她印象深刻,同时,她也深切感受到了师生们对校训精神的积极践行。金老师强调,此次交流学习经验非常珍贵,收获颇丰,期待未来两校的合作能够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
北京师范大学yl6809永利官网党委书记周云磊老师远程发言,他强调了拓宽研究思路的重要性,并感谢韩国师生为两校两国搭建的桥梁。他寄语期望同学们珍惜机会,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培养国际视野,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中韩双方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此次研讨会,也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双方均表示,期待未来以更好的面貌再次相聚,共同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