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璐
发布时间: 2023-02-10
Ø 教育背景 2004.8 – 2008.7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8.8 – 2011.7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12.8 – 2016.7 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2014.4 – 2014.6 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访问学习 2014.9 – 2015.2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批判遗产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问学习 2015.3 – 2015.8 剑桥大学考古系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生联合培养 Ø 工作经历 2016.7 – 2022.10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历任讲师、副教授 2022.11 – 至今 yl6809永利官网,副教授 Ø 研究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遗产理论;遗产政策;遗产旅游等。 Ø 开设课程 《民间文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俗文化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等专业基础课程。 Ø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重要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7CH222) 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SRC01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3BZW168) Ø 学术出版与发表 【专著】 《朝向未来的遗产共同体: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 【论文】 1.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思考》,《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 2.唐璐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的挑战与治理选择——以全球专家线上调查问卷为考察对象》,《民间文化论坛》2023年第6期。 3.唐璐璐:《集体性与日常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与突破路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4.唐璐璐:《现代治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突破路径——关于“杨风申案”的反思》,《燕赵文化研究》(第八辑)2022年12月。 5.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 6.唐璐璐:《行动者网络视域下表演类非遗项目与高校的联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7.唐璐璐:《荷兰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艺术评论》2022年第1期。 8.唐璐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释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 9.唐璐璐:《机遇、困局与出路:2003年<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传承》,《文化遗产》2020年第5期。 10.唐璐璐:《社区与权威遗产话语的角力: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批判性思考》,《民族艺术》2020年第5期。 11.[比]马克·雅各布、唐璐璐:《文化的“转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篇)——文化经纪的作用》,《遗产》(第二辑)2020年6月。 12.Jacobs (M.), Tang (L.), Zhang (J.) Mourrao (L.) and Maharjan (M.), Internationale netwerking, duurzame ontwikkeling en evoluerende kaders Het programma van de UNESCO-leerstoel voor kritische erfgoedstudies en het borgen van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 aan de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Volkskunde: Tijdschrift over de cultuur van het dagelijks leven, 119, 2019, 2, pp. 179-191. 13.唐璐璐:《亚洲四国乡村传统手工艺集群化发展策略的比较研究》,《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 14.唐璐璐、向勇:《西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当代探索》,《新美术》2019年第4期。 15.唐璐璐:《新型节日空间中的手工艺发展思路——以伦敦手工艺周为例》,《节日研究》(第十三辑)2019年5月。 16.唐璐璐:《多元主体参与:比利时啤酒文化传承的启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2019年6月。 17.唐璐璐、向勇:《在地艺术的文化记忆重塑与权利话语重置——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8.唐璐璐:《由社区联盟主导的集体表演——布鲁日圣血大游行的保护与传承》,《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译著】 [英]德瑞克·吉尔曼:《文化遗产的观念》(第一译者),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 【译文】 1.[澳]艾玛·沃特彤、[英]史蒂夫·沃森 撰:《框架理论:朝向遗产研究中的思辨性想象》,唐璐璐译,《遗产》(第三辑)2020年12月。 2.[比]马克·雅各布、[比]佐珍·耐依灵克、[荷]阿尔伯特·范德泽伊登 撰:《文化的“转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纪人与保护“非遗”之关系》,唐璐璐译,《遗产》(第二辑)2020年6月。 3.[日]爱川纪子 撰:《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唐璐璐译,《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 4.[比]Marc Jacobs 撰:《文化经纪与活态遗产培育:比利时豪特姆年市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相关问题》,唐璐璐译,《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 5.[比]Marc Jacobs 撰:《城市中的社区、群体、个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网与边界对象》,唐璐璐译,《遗产》(第一辑)2019年6月。 6.[美]牛顿·加弗 撰:《何为理论》,唐璐璐译;[美]凯瑟琳·斯图尔特 撰:《未完成世界中的弱理论》,唐璐璐译;[澳]基林·纳拉扬 撰:《“换言之”:重铸宏大理论》,唐璐璐译,见《民俗学的宏大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7月。 7.[比]Marc Jacobs 撰:《不能孤立存在的社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防冻剂的“CGIs”与“遗产社区”》,唐璐璐译,《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